大衛‧科茨
《紅旗文稿》
2008年第13期
一、此次金融危機的由來
2002年至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投機嚴重,房價上漲速度驚人,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據估計,2007年初美國房地產市場房屋總價值約21萬億美元,其中有8萬億美元是投機的價值,泡沫占房屋總價值的38%。
期間,按揭市場的兩個變化為後來的危機埋下了隱患。第一,銀行以前給購房人提供貸款,往往自己持有按揭,在未來25—30年的時間裡不斷從購房人那裡收取本金和利息。現在,放貸機構則把按揭出售給投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這些投資銀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變成一種「有按揭支撐的證券」在市場上出售。第二,金融機構在2004年拋出所謂的次級按揭借貸。借貸者買房時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交納20%或更高的首付,銀行也不再對借貸者的背景和收入情況進行任何審查。
次貸最初的利率非常低,但是到2006年,利率迅速攀升,有些借了次貸的人開始無力償還債務。2007年,不能按時償還按揭的人的比例變得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到2007年的第二季度,房價的泡沫也達到了頂點。從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價在舊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磯下跌了1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21%,在邁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韋加斯下跌了23%。
結果是,10.3%的房屋擁有者欠的債務比他們房屋的價值還要高。投資者突然發現他們所持有的證券的風險非常高,更糟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承擔的風險究竟有多高。這些投資者發現,他們持有的證券所涉及的可能有數百個做按揭貸款的人,而他們對這數百人的情況卻毫無所知。這些金融機構不得不調低對這些證券的估價,有的甚至瀕臨破產。
這次危機中,首當其衝的是持有大量這種證券的大型投資銀行。因此美聯儲開始出手進行援助。從法律上講,美聯儲只能援助一類金融機構,即商業銀行。而在今年 3月份.美聯儲超常規地出資300億美元挽救了之前從不受它監管的一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為美聯儲擔心,如果它不出手相助而任由貝爾‧斯登破產,將可能導致美國乃至全球金融體系的崩潰。
這次危機還沒過去。美國各種大型金融機構持有的壞債究竟有多少到現在為止還沒人知道。而持有大量壞債的金融機構不僅在美國,而且遍佈世界各地。關於這次金融危機最終損失的估計,有人說可能有數千億美元,有人則認為可能達到1萬億美元。
二、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很有可能變得非常嚴重。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可能會帶來一次實體經濟的危機。
具體說來,此次金融危機通過以下四個渠道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
第一個渠道,按揭的危機可能導致房地產投資的急劇縮減。在美國,房地產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佔有很大份額。2006年初,美國的房地產投資開始下降。按年率計算,2007年第四季度以來,美國在房屋建築方面的投資減少了25%。
第二個渠道,不斷下跌的房價導致消費者削減消費。2002年以來,由於房價上漲,很多家庭以房屋作抵押進行借貸以支撐家庭的消費性開支。2007年,這些房屋擁有者突然發現他們再也無法靠把房屋作抵押從銀行借到錢了,這導致他們的消費下降了10%。如果美國房地產市場8萬億美元的投機性泡沫全部消失,將導致美國人民的消費性支出每年下降 3200億—4800億美元。而美國的消費是非常重要的,它佔了美國GDP的70%。由於消費性開支和住房投資的下降,這次住房危機可能導致GDP下降 3.1%—7.0%。
第三個渠道,信貸市場的危機導致股票市場不景氣,股票市場的不景氣反過來也會對消費產生負面影響。
第四個渠道,金融危機導致企業的決策者對未來的銷售非常悲觀而削減投資。今年一季度,美國在機器、設備和廠房等方面的固定投資下降了2.5%。
當然,由於美元持續不斷的貶值,美國的出口在不斷增加,但這不足以阻止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所以初步的結論是,金融市場的危機正在導致美國實體經濟出現一次衰退。
這次金融危機可能波及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國內市場。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出口一直低於GDP的10%。自90年代中後期以後,中國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急劇增加。最近幾年,這個數字增加得更快,已經接近或達到38%。因此,如果美國和歐洲陷入衰退,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就要求中國必須改變增長方式,而這種改變必須更多地或主要地依靠國內市場。
直到本世紀初,中國的金融市場都是與國際金融市場絕緣的。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基本上沒有造成多大影響。當時中國政府採取各種措施防止了短期債務和游資進入中國市場。最近這些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的短期游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市場。所以,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很有可能對中國的金融體繫帶來巨大衝擊。
總之,美國經濟如果陷入嚴重衰退,很有可能把整個世界經濟拖入衰退。可以說,世界經濟現在面臨著進入一次全球範圍的蕭條的危險。
三、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
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
1945年—1973年,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資本主義都占支配地位。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的特徵有:(1)政府對經濟和金融系統實行嚴格管制。(2)為保證低失業率而對宏觀經濟的主動調控。(3)國家制定大量社會福利政策。(4)大型企業與工會的合作關係。(5)大型企業之間比較克制的競爭。(6)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受國家和國際機構的控制。
80年代,這種處於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形式發生了急劇變化,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取代了原來國家管制的資本主義形式。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的特徵有:(1)放鬆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2)政府不再對宏觀經濟進行積極調控,追求低通脹率而非低失業率。(3)社會福利急劇減少。(4)大型企業和政府打擊、削弱工會力量,勞動市場格局改變,資方完全控制勞方。(5)自由、殘酷的競爭取什了有節制的競爭。(6)商品、服務和資本在不同國家之間相對自由的流動。
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家們宣稱,如果沒有國家的管制,金融市場會更有效率,人們就能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回報率最高的領域。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沒有管制的市場非常容易發生危機。而且在新自由主義條件下金融危機會變得更加嚴重。
這一點已被歷史所證明。美國在19世紀實行的是比較自由的市場經濟,那時大約每10年左右就有一次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到1929年,自由市場經濟導致了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此後,美國於1945年—1973年期間實行的是管制的資本主義,在此期間沒有發生一次大的金融危機,也沒有一家大的金融機構破產。但是自1980年以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抬頭,美國經濟出現了一系列的資產泡沫,並伴隨著產生了相應的金融問題。比如,上世紀8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次比較大的危機,一種特別的金融機構儲蓄銀行破產了,中央銀行不得不耗資數千億美元來挽救這些銀行。9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又出現了一個吸引了全世界範圍資金的巨型泡沫,這個泡沫在2000年破裂的時候也造成了數千億美元的損失。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又出現了一個巨型泡沫,而這個泡沫目前也在破裂。
為什麼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更容易導致金融危機?二者的關聯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解除對金融的管制。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沒有國家嚴密監管的金融市場是非常不穩定的。1945年一1973年間,在國家管制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美國中央銀行和政府迫使金融資本盡量把錢借貸給實體經濟部門的企業。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相反,它們被分成各種不同的類型,只能從事指定類型的業務。
1980年一1982年間,美國國會通過了兩個重要法案,解除了對金融機構的管制。這樣,美國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就可以自由地追逐最大利潤。因此,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被吸引從事投機性業務。由於能給金融機構帶來很高的回報,諸如次級貸款和由按揭所支撐的證券以及其他的所謂「創新」不斷增加。例如,避險基金(對沖基金)每年的回報率高達25%,而要獲得如此高的利潤率,只有一種途徑——把大量的錢借出去,提高債務水平。
第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新自由主義造成了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GDP增長的絕大部分都進入了少數富有階層的口袋。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擁有的財富都達到了192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萬,他們的收入與最窮的50%的人口的總收入是相當的,而最窮的50%的人口有1.5億。從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份額翻了番。其所以如此,原因在於在新自由主義條件下,工人和工會在與資本的博弈中處於弱勢地位,社會缺乏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應政策和計劃,導致工資不升反降而利潤卻不斷上漲。
貧富分化帶來的問題是,誰來購買不斷增加的產出?結果是,進入21世紀以來,工薪家庭的收入水平或者停滯或者下降,他們不得不把房屋作為抵押進行借貸以保持之前的生活水平。到2006年,這種債務已經變得過高而無法持續下去,工薪家庭發現他們已經很難再靠其收入進行正常借貸了,之前的債務也無力償還了,於是,暴發了危機。
可以說,這次金融危機是1980年以來新自由主義在全世界氾濫所導致的一個非常符合邏輯的結果。當前,在美國的主流學界,大家都在討論是不是需要對美國經濟尤其是金融體系進行重構,以讓國家對金融體系進行更多的監管。這就為進步群體提供了一次機會,他們可以推動對整個世界經濟進行一些更具根本性的變革,而不僅僅是用另外一種形式的資本主義代替當前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
鏈接: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及相關事件
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顯現。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全融市場。
2007年2月13 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4月,面對來自華爾街的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宣佈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佈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的「萊茵蘭基金」以及銀行本身少量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
8月6日,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 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佈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佈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 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佈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
其後,花旗集團也宣佈,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
2008年1月 15 日,花旗集團宣佈由於次貸損失,在去年第四季度淨虧損98.3億美元;
1月 16日,摩根大通公佈2007年財報,第四季度虧損35.88億元,其中因次貸損失13億美元;
1月30日,瑞士銀行宣佈,受高達140億關元次貸資產沖減拖累,去年第四季度預計出現約114億美元虧損。
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這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環球視野》摘自2008年第13期《紅旗文稿》)
2008年10月22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