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亞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亞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2月15日

脆弱的亞洲

21世紀網
2008年12月12日
http://www.21cbh.com/content.asp?newsid=57993

2008年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研究報告 --- 受《21世紀經濟報道》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 聯合推出。
2007年是亞洲金融危機後的第十年。十一年之後的2008,亞洲國家又要面對這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

可以說,脆弱的亞洲一直沒有擺脫對美國經濟「母體式」的依賴。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的傳導鏈條上,亞洲金融體系不得不感受由全球價值帶來的全球風險集中爆發的切膚之痛。亞洲國家被捲入一種「需求消失」的經濟衰退中。未來3年的經濟趨勢將會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亞洲是否會出現大規模失業、巨額財政赤字和外貿順差全無的尷尬境地,這些考驗即將來臨。

也有訪問者很樂觀地認為,亞洲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依舊充裕,信貸緊縮並非是銀行資金緊張,恰是反映銀行擔心形成壞賬累積而提高風險定價,這或許是值得讚賞的行為。幾十年的歷史證明,不惜一切代價打通「信貸鏈條」的做法將會產生不可控的效果。假設削弱銀行對風險的評估,督促其為了拯救經濟過度放款,最終將形成壞賬,壞賬會產生更多的貨幣滯留,使得未來貨幣空間變得更加狹窄。亞洲不能再用1998年的眼光來掃瞄2008年的危局,經濟學家與我們的銀行家或應該擺脫過去的成見,因為歷史從來不給「機械記憶者」以足夠的借鑒應對當下的危機。

正在發生的金融海嘯的影響力是難以消彌的,它不僅僅在於宏大敘事語境下的經濟預期,它甚至直接「衝擊了」我們一年一度報告撰寫及數據分析,令我們的研究團隊遇到了更多技術性的難題。

我們以歷史數據評價競爭力,而歷史已經改變!因而我們搜集了2008年半年報的數據以資調整;我們大規模調研訪談始於2008年7月中以後,等到數月後撰寫報告時,對話語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幾乎令研究無所適從,最明顯的是,我們與幾位印度銀行家在8月份的對話,主題在於通貨膨脹,而現今,這已經不是問題的核心。

然而,一切的難題絲毫無損於我們對於「上百位銀行專家訪問結果」和「連續三年128家亞洲銀行量化指標體系」的珍視,我們只能倍加仔細和謙卑地去開展我們的研究。由此,《2008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研究報告》揭曉顯得意義不同尋常。

限於篇幅,今年的報告只刊登節選版本,完整版本將付印出版。

***** ***** *****

第一部分 金融危機中的亞洲國家及亞洲銀行
21世紀網

【一】亞洲國家:金融危機十年輪迴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在起源和規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雖然這次的危機中心在美國,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和資本聯繫的日益緊密,近幾年發展迅速的亞洲國家,勢必也要受到一定的影響。

Ⅰ 危機傳導:兩條渠道三類國家
一位接受我們訪問的業內人士總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經濟受美國經濟影響的兩個主要渠道:「一個渠道是,這個國家的金融機構直接參與(購買了)美國金融機構的次貸產品——或者是和次貸有關的產品,或者是金融機構銷售的產品,如CDO——這類機構會受到影響。但是這不是唯一的渠道。另一個渠道是,很多國家都對外部的需求依賴很大——像中國出口占GDP的30%多,日本的比例也很高——經濟疲軟,他們都會受到影響。雖然這些都是間接的受影響,(但)數量上的影響並不小於其他的方式。」

另一位專家從更加細分的角度,剖析了各個國家和地區層面上受這次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

他將其分為三類:「一類是一些國家正經受的Credit Crunch,就是信貸危機,嚴重程度幾乎和美國一樣,比如歐洲的英國、德國、希臘,這些國家都在這個籃子裡,亞洲的日本、韓國也是;第二類是除了外部需求危機以外,也有信貸危機,但信貸危機的影響沒有美國那麼嚴重,像法國;第三類國家主要受外部需求的負面影響以及出口價格的影響,但信貸危機影響本身比較弱,沒有看到很強的信貸危機現象,中國和印度是代表。」

而對於亞洲金融業中心之一的中國香港,這位專家使用了同樣的方法判斷,除了企業受到需求降低的影響之外,香港也出現一點信貸危機的跡象,雖然現在並沒有膨脹,但是已經有一定的影響了,會衍生出來。

因此就亞洲國家來說,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Ⅱ 亞洲囤積外儲「砝碼」的代價
聯合國的亞太社會與經濟委員會ESCAP(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Pacific)今年4月的一份報告1,探討了目前的金融危機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該報告指出,大多數亞洲國家都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以應對潛在的貨幣危機。同時,這些國家較高的儲蓄率,使得他們可以選擇擴大國內需求來帶動經濟發展,從而彌補因為發達國家的衰退而引發的出口損失。這兩點是亞洲國家處在危機中的有利因素,也是他們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學到的教訓。從目前的統計來看,亞洲國家直接持有的與次貸相關的證券化金融產品規模並不大。

但是,亞洲國家仍然需要擔心的是進一步的經濟失衡,特別是在1997年金融危機以後,大量國外投資湧進而導致的信用膨脹,以及資產價格和投資水平可能出現的泡沫。ESCAP估計,截至2007年,流入亞洲國家私人資本的60%左右,進入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權益類市場,這無疑增加了這些市場的波動性,也增加了這些國家經濟與其他地區的聯動效應。

ESCAP還指出,雖然亞洲國家在外匯儲備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中近一半是通過國外資本的流入,而非國際貿易帶來的增加。由於流入的資本帶有很強的逐利性,意在從該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中獲得更高收益,因此這種外匯儲備往往伴隨著很高的成本,。ESCAP估計,以亞洲國家目前資本流入規模和經濟發展情況,這種成本差不多每年達到500億美元。一方面要確保足夠的外匯儲備以防止貨幣危機的發生,另一方面又要為此支付高額的成本,很多亞洲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為此陷入一種兩難境地。

大量外資湧入的另一個後果,就是推高了資產價格。包括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及中國香港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產膨脹(一般定義為超過歷史趨勢水平的10%)。

更進一步,因為資產價格的強勁走勢,與很多與資產相關聯的信用產品的規模也開始擴大。以韓國為例,韓國2005年開始對家庭和個人的貸款明顯增加,貸款數量已經達到了可支配收入的140%,高於美國。韓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在銀行總貸款中的比重達47%,高於20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前的23%到26%。同時,韓國有超過1700億美元的短期外債,並且存在小規模的經常性賬戶赤字,這一度將韓國推向危險的境地,嚴重阻礙了其經濟的增長。

Ⅲ 中國內地金融體系穩定性最強
因此,綜合上面的分析來看,隨著很多國家和地區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今後兩三年,大部分亞洲國家的GDP增長減緩是必然的。提及原因,正像前文我們所訪問的專家總結到的,亞洲國家主要從兩個途徑受到本次金融危機的較大影響。一是金融和資本市場,這包括直接或間接持有跟次貸相關的證券化金融產品,及本國或地區資產價格回落帶來的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另一個是,美國以及同樣受到次貸牽連的歐洲國家增長放緩,導致亞洲國家出口量縮減,同時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需求也將可能減少,從而使得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進而再影響到本國或地區的金融市場。

大多數受訪專家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經濟增長的放緩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現在已經慢慢體現了。美國很多進口商的訂單都明顯降低,對於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出口型國家來說,「沒有了這個出口,就是經濟下行,財務效應又沒有了,消費和投資都在下降。」

在本次亞洲銀行競爭力研究的訪談部分中,我們特別邀請受訪者對我們研究樣本中的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面對此次危機時,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程度做出了他們主觀上的比較(結果見圖1)。大部分受訪者表達了他們的看法,認為在這次危機中,相對來講,中國內地是最為穩定的,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中國台灣和印度處在中等水平,而韓國和其他三個東南亞國家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

【二】亞洲銀行業:整體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亞洲的銀行在目前及今後一段時間裡需要面對的是全球信貸規模的緊縮,以及因金融危機而引起的實體經濟的下滑,這注定是一條不平坦的路。

今年,我們就金融危機對銀行不同業務的影響程度進行調查(圖2)。結果表明,大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而且是符合目前實際情況的。投資銀行業務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受到的衝擊相對較輕。

今年亞洲銀行競爭力研究已有的數據表明,相對於2007年,中國香港、韓國、菲律賓等國家(地區)的銀行2008年上半年的平均盈利水平,已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去除了某些銀行極端的收益率情況下(即以中位數代替平均數),馬來西亞和中國台灣也加入到了銀行收益開始下降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內地則仍然保持了穩定的上升趨勢。從我們今年和去年研究的各家銀行樣本期間的平均回報率來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和泰國都呈現了負增長,而亞洲銀行的整體盈利水平也略有下降(具體比較可參見附表)。

Ⅰ 激進與保守:韓日案例正反面
具體從國家上看,韓國本身國內的信用擴張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警戒線,其信用評級已經開始下降,該國銀行業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需要迎來更大的挑戰。同時,在訪談中談到「為什麼每次危機,韓國所受到的影響都特別大」的話題,專家和業內人士的意見也基本一致,「他(韓國)每次這樣還是外債的問題。」

一位熟悉韓國金融模式的專家仔細剖析了韓國出現問題的原因:「韓國的投資(額)很高,投資增長率很快,本國貨幣市場發展很充分,所以韓國出現了一種模式,叫批發融資。這實際上是,韓國的銀行去國際資本市場上借錢,再貸給別人。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資金很充足的情況下——別人都要有儲蓄,找地方去投資——這個模式(是可行的);(但是,也)可能會出現問題,像現在的情況,當投資者或者是儲蓄者都比較小心,不敢隨便把錢借給金融機構的時候,韓國的金融模式就出現問題了。韓國金融機構從國際市場貸款給本國企業,是滿足中長期的投資(需求),但無法滿足短期的流動資金需求,國際資本市場一出問題,他(指韓國金融機構的貸款)就沒有辦法循環下去了,流動資金都會出現問題。」

而談到日本銀行發展的狀況時,有受訪者表示:「日本的銀行在這幾年做得不好,只不過他們從上次亞洲金融危機中積累了很多教訓,現在手裡積累了大量的現金,這為他們現在到處去收購提供了條件。正因為日本的銀行比較保守,所以本次金融危機中,他得到了很多的好處。」有受訪者表示贊同,「1997年金融危機把日本的銀行打得一塌糊塗了,他們整天搞兼併重組,原來那些名聲都沒有了。」

因為日本的會計年度比其他亞洲國家晚,我們尚未系統地獲得有關日本的銀行今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但已有媒體報道稱,日本第二大銀行Mizuho Financial Group今年上半年的收益,從去年同期的3200多億日元下降到946億日元左右,降幅達到了驚人的71%,主要損失來自於貸款壞賬和證券化金融產品的投資2。日本的第一大銀行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也宣稱要融資近1萬億日元以充實其資本。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銀行在次貸及按揭的證券化產品上存在的風險暴露可能並不小。

Ⅱ 港台銀行業:相對樂觀
此次危機中,大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銀行最大的問題是,對與次貸相關的證券化金融產品的風險暴露,導致收益的大幅下滑。

印度的銀行總體穩健,但也不是非常樂觀。印度ICICI Bank 因此次危機,曝出了2.64億美元的損失。而SBI,Bank of India和Bank of Baroda等印度其他銀行公佈的風險敞口,也甚為可觀。

至於中國台灣,專家們則相對樂觀,因為當地金融機構可能參與國際化的程度不是很高,「台灣當地的貸款業務沒有很大的增長,我的主觀判斷是,台灣(受到)的相對影響不是很大。」

熟悉中國香港金融市場的人士也表示,香港也有所謂的按揭或借貸公司,類似於美國。「但香港的money lender進入按揭市場的很少,而且香港小,容易監控。美國太大了,很難監控。」所以他認為,從香港本身爆發出來的問題有限。

目前香港的問題主要是,當地金融機構涉足了危機相關的產品和交易,同時香港市場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程度,也使得其股票市場對危機的反應比較明顯。有受訪者就表示:「香港是個比較自由的市場,資金能比較自由的進出。股市就像提款機,外部有問題的話,資金就會被抽出。而且香港很多銀行確實賣過一些投資性產品,(他們)以為是保本的,(但)肯定有問題。」同時,也有受訪者更加謹慎,稱香港目前暴露出的問題可能只是一個方面,更大的影響,「香港好像還沒有真正感受到」。因此,香港金融業及銀行業未來的狀況,仍需要高度關注。

Ⅲ 中國銀行業:與危機擦肩而過?
而對於中國內地的銀行業,我們的受訪者中,大多數還是表示了相對樂觀的觀點,「中國的銀行與這次危機是擦肩而過。」

一位受訪者在談到內地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時表示,「工行外匯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很小,在這方面受到的影響很有限。」這可能代表了目前大多數中國的銀行的現狀。就中國的銀行優勢來說,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內地銀行在融資方面,市場還是不錯的。總體上來說,金融風暴對中國內地銀行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不大。(內地銀行)總體業務都不錯,特別是頭半年的業績很不錯。」

中國的銀行業因為國內整體經濟環境的穩定,處在的位置相對有利,但是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有受訪者就提出,「(中國)房地產的貸款早已經縮得非常緊,中小企業從年初(在資金鏈上)就開始出問題,現在更緊」,這是需引起關注的重要方面。再者,次貸危機發生後,中國的銀行也出現了不少損失,雖然相對規模不大,但絕對數量也非常可觀。這包括之前持有的與次貸相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和後來因持有雷曼兄弟債券而存在的較大風險敞口。

對於中國銀行業的未來,受訪者認為應該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如果持續降息,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銀行業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少,因為存貸的息差在下降,投資的產品價格在下降,個人業務在下降,那麼銀行的收入增長就比較難。」因此,中國銀行業面對的挑戰非常艱巨。

對於整個亞洲銀行業來說,因為金融危機的爆發,而使得今年成為非常特殊而關鍵的一年。我們今年的研究也更加注重他們在危機中的狀況,將討論全球性的危機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及其銀行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特點。我們將呈現出,一個新的市場環境下,亞洲銀行競爭力的另一個側面。

2008年12月3日

Thailand - A Second "Coup for the Rich"

Giles Ji Ungpakorn
December 02, 2008
Giles Ji Ungpakorn is a Thai socialist and a member of the Faculty of Political Science,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Bangkok.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ook "A Coup for the Rich - Thailand's Political Crisis", published in 2007.

http://www.pcpthai.org/autopagev3/show_page.php?group_id=1&auto_id=37&topic_id=807&topic_no=18&page=1&gaction=on
Today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s dissolved the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ing party in Thailand for the second time, forcing the Government to resign. This follows the refusal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the Police to follow government instructions to clear the two international airports blocked by armed PAD Fascists. The Royalist alliance against the government are made up of the Fascist PAD, the Military, the Police, the Judiciary,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Democrat Party", most middle class academics and The Queen. They are all behind this judicial coup. A leading "Democrat Party" MP is one of the leaders of the illegal blockade of the two airports. The Yellow-shirted PAD have "armed guards" which have repeatedly shot at opponents. They constantly use violence and now demand "joint patrols" with the Police. The PAD have constantly broken the law, and yet they are "untouchable". On the rare occasion when PAD leaders are forced to attend court, they are given bail and allowed to go back and commit the same crimes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majority of the Thai population, who are poor, face a Double Whammy. First, the elite Royalist are doing everything possible to take away their basic democratic rights. Secondly, mass job-losses are occurring among workers in the tourist industry as a result of the airport blockade. Jobs in agriculture and electronics are also affected and of course we are faced with the serious World Economic Crisis. The elites do not care if the Thai economy is trashed and Thailand returns to a poor Third World nation. In such nations the elites continue to live the same lives as the rich in the Developed World. The PAD protestors are middle-class extremists who do not have to go to work, hence their prolonged protests.

We are constantly told by the conservatives that the poor are "too stupid to deserve the right to vote". The army staged a coup in 2006 and re-wrote the Constitu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emocratic space and also to absolve themselves of any wrong-doing. The electorate have repeatedly voted in overwhelming numbers for the government party, whether it be Thai Rak Thai or Peoples Power Party. Now Peoples Power politicians are moving to the new Pua Thai Party. Will fair election be held? Or will the elites engineer a "fix" to make sure that their people win?

What is the root cause of this crisis?
The root cause of this crisis is not the corruption of the Thaksin government in the past. It isn't about vote-buying, good governance, civil rights or the Rule of Law. Politicians of all parties, including the Democrats, are known to buy votes. The elites, whether Politicians, Civil Servants or Military, have a history of gross corruption. Even when they don't break the law, they have become rich on the backs of Thai workers and small farmers. The Democrat Party is stuffed with such millionaires.

Ironically, the Thai Rak Thai party was helping to reduce the importance of vote-buying 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party in decades to have real policies which were beneficial to the poor. They introduced a universal health care scheme and Keynesian Village Funds. People voted on the basis of such policies. The Democrats and the conservative elites hate the alliance between Thaksin's business party and the poor. They hate the idea that a government was using public funds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oor. This is why the anti-government alliance is against democracy. The PAD have suggested reducing the number of elected MPs and a recipe to do away with the principle of "one person one vote". So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e conservative elite's contempt for the poor and their contempt for democracy. They are prepared to break the law when it suits them.

What is the solution?
Business leaders and the Royalist elites are demanding an un-elected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Democrat Party leader has "volunteered" to be the Prime Minister! Such a National Government would complete the judicial coup for the rich. It would be a victory for the PAD and a defeat for the electorate.

The Red Shirts, who are organised by government politicians, are the only hope for Thai democracy. They have now become a genuine pro-democracy mass movement of the poor. This is what is meant by "Civil Society", not the PAD fascists. Thai academia fails to grasp this basic fact. But the Red Shirts are not a "pure force". Many have illusion is ex-Prime Minister Thaksin. They overlook his gross abuse of human rights in the South and the War on Drugs. But these human rights issues are also totally ignored by the PAD and their friends.

Throughout this 3 year crisis, the majority of the Thai NGO movement (especially the NGO-Coordinating Committee) has failed to support democracy. Many welcomed the 2006 military coup. Many supported the military Constitution. Now they are either silent or are echoing the demands of the Army Chief, who said last week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sign. At no point have they attempted to build a pro-democracy social movement. Many believe that the poor are "uneducated and lack enough information to vote". The honourable examples are the Midnight University in Chiang-Mai, some sections of the labour movement, groups of new generation NGO activists and Turn Left.

The economic crisis
Millions of jobs are being destroyed by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unrest in Thai society. People are being driven back into poverty. Yet the Democrat Party, the Military, the conservative elites and the mainstream NGO movement do not have a clue or do not care one jot about the necessary policies to defend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oor. They make chants about the King's Sufficiency Economy and the need for Fiscal Discipline. In other words, the poor must trim their spending and learn to live with their poverty while the rich continue to live in luxury.

We desperately need massive government spending on infrastructure, job protection and a serious expansion of welfare. Value Added Tax should be reduced or abolished and higher direct taxes should be levied on all the rich elites without any exceptions. The bloated military budget should be cut. Wages should be raised among workers. Poor farmers should be protected. This will only happen in a climate of genuine democracy. This is why we must oppose this second "Coup for the 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