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

保羅.克魯曼論奧巴馬的救經濟方案

編按:- 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大陸譯名:克魯格曼),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和美國自由主義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紐約時報的專欄題名為「一個自由派的良知」;一本同名的譯文集在不久前在中國大陸刊行。

輯在下面的六篇文章便是他最近刊登在專欄上的文章,由台灣中國時報譯出。
(1)
歐巴馬救經濟的手筆還不夠大
保羅.克魯曼
王嘉源 摘譯
台灣 中國時報
2009年1月10日

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9日宣稱:「我不認改弦更張的時機已太晚,但假如我們不盡快下猛藥,時機稍縱即逝。如果毫無作為,當前經濟衰退可能會持續好幾年。」

歐巴馬說得沒錯。美國正面臨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險惡的經濟危機,很容易就會陷入長期衰退。然而,歐巴馬開出的處方並未對症下藥。他的經濟振興方案不夠強有力,事實上遠不敷所需。

請記住美國的經濟規模有多龐大,只要需求夠強勁,美國可以在未來兩年生產價值逾三百兆美元的財貨與勞務。不過,隨著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雙雙大跌,美國的經濟產出與銷售之間已出現一大缺口。歐巴馬的經濟方案絕不足以填補這一「產出缺口」。

國會預算局(CBO)本周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若不推動經濟振興方案,到了2010年初,失業率將超過9%,並持續居高不下好多年。歐巴馬本人更曾說,若缺少經濟振興方案,失業率可能飆到兩位數。

國會預算局的報告又說,「未來兩年的經濟產出低於潛能平均達6.9%」。。這是相當於兩兆一千億美元的產出流失。歐巴馬9日則宣稱:「我們的經濟可能比充分產能狀態短少一兆 (1萬億) 美元」。他的說法事實上是低估了。

假設國會預算局的數據並未低估,若要填補逾兩兆美元的缺口,歐巴馬提出規模 7,750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是不夠的。

的確,財政刺激措施有時會具有「乘數」效益:除了對基礎建設投資的直接效益之外,還有間接效益,亦即所得提升會帶來消費支出增加。一般估計,1美元的公共支出,可以讓國內生產毛額提升約1.50美元。

然而,歐巴馬提出的方案只有約60%涵蓋公共支出。其餘是減稅,而許多經濟學家懷疑這些減稅措施,尤其是對企業減稅,究竟能夠實際提振多少支出。

總之,歐巴馬的方案不可能對隱然成形的產出缺口填補超過一半,到頭來很可能只填補不到三分之一。

為何歐巴馬不試著對經濟振興方案加碼呢?此案被綁手綁腳,是否因為擔心國債飆升?這是政府大規模舉債的風險,而國會預算局的報告預測,今年美國財政赤字會達到一兆兩千億美元。可是,萬一救經濟功虧一簣,代價甚至還會更高。

是否找不到理想的支出項目?歐巴馬提到要著眼於「蓄勢待發」( shovel-ready)的公共投資項目,這些項目馬上就可以推動,並且會在短期間對經濟帶來助益,但其數量畢竟有限。不過,公共支出還有其他種類,特別是健保支出,不僅可以做好事,也對經濟有幫助。

或者,歐巴馬有政治顧忌呢?上個月有媒體報導說,歐巴馬的助理擔心,若經濟振興方案的規模突破兆元大關,可能會有政治敏感性,因此試圖將總金額壓低些。也有分析認為,該方案納入對企業龐大減稅措施,係意圖在國會中爭取共和黨議員的票,儘管這些減稅措施只會增加成本,對經濟幫助不大。

不論原因為何,歐巴馬的方案根本不敷拯救經濟所需。當然啦,有總比沒有要好。然而,如今我們似乎面臨了兩大經濟落差:經濟潛能與可能的表現之間的落差,以及歐巴馬憂心忡忡的談話,與他的經濟方案多少令人失望的落差。

------

(2)
花一元建設 比減稅一元有用
楊明暐 摘譯
2009年1月13日

上周,有人要求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對批評其振興計畫無助於經濟的人做出回應。歐巴馬答道,他想聽取「如何有效花錢和有效起動經濟」的意見。

好吧,我來講兩句,長話短說,這個「起動」(jump-start)的比喻,是問題之一。

首先,歐巴馬應揚棄一千五百億美元營業稅減免計畫,這對經濟助益不大。若一併拋棄一千五百億美元薪資稅減免計畫,就更理想了,雖然這是他的競選承諾。

沒浪費在無效減稅方案的錢,可提供陷入困境的美國人更多幫助,如強化失業救濟、醫療補助等。何不提前推動保險補助?這每年可能需要一千億美元以上,對落實全民健保很重要。

不過最主要的是,歐巴馬需要擴大他的計畫。箇中原因,只要看其經濟團隊一份新的報告就能了解。

將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克莉絲汀娜.羅默(Christina Romer)和將任副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的賈爾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10日發怖對歐巴馬經濟計畫評估報告。他們的報告很合理也很誠實,但也清楚提到計畫遠不足以應付經濟之所需。按其講法,該計畫的成效將在2010年第四季達到最大。沒有這項計畫,該季失業率將達災難性的8.8%。就算有這計畫,失業率仍將達7%,和現在差不多。

報告說,2010年後計畫的效果將迅速消失,然推動全面復甦的工作尚未完成:到2011年最後一季,失業率仍將達6.3%。

經濟預測目前還是不精確的科學,事情可能會比預期的好,但也可能更糟。報告便提到,「某些預報員預期,不採取行動,失業率將達11%。」我同意歐巴馬經濟團隊成員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最近宣稱的,「在這次危機裡,做太少會比做太多更危險。」很不幸,當前的計畫並未反映這項原則。

歐巴馬要如何做更多?那就是在計畫中融入更多公共投資。他若考慮得更長遠,這是有可能的。

報告還提到「花在基礎建設的一美元,對創造就業會比減稅一美元更有效。」然報告認為,「政府投資在短期內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但為何只能是短期?

歐巴馬的計畫專家專注於能在未來兩年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投資方案。但失業率在兩年後仍可能居高不下,這項計畫也應包括較長期的投資方案。

要記住,就算一項2011年才會見到成效的方案,也能在之前的幾年提供可觀的經濟支援。假如歐巴馬拋棄「起動」這種比喻,接受我們需要的是一項多年計畫而不是短暫衝刺,即使近期內,他也能透過政府投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還有,難道他不應等候證據,證明更大、更長期的計畫有其必要?不應這樣,現在歐巴馬計畫中的投資部分,因缺乏能馬上實施的方案而受到限制。如果他現在就給予許可,許多投資可在2010年末或2011年執行,但若等太久才做決定,機會會溜走。

即使有了歐巴馬計畫,這份報告預測未來三年平均失業率仍達7.3%,足以使美國經濟面臨陷入日本式通貨緊縮的威脅。

所以,我的建議是:拋棄營業稅減免計畫,更重要的是,以多做來避免做太少的危險。至於做更多的方法是,不要再談「起動」,應更廣泛考量政府投資的各種可能性。

-----

(3)
巫毒經濟救不了僵屍銀行
楊明暐 摘譯
2009年1月20日

老式巫毒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亦即信仰減稅魔術,已被文明論述摒棄。如今還相信減稅能刺激生產和投資的,只剩下怪胎、江湖術士和共和黨人。

不過最近新聞顯示,許多有影響力者,包括聯準會官員、銀行監管人員,可能還有歐巴馬新政府成員,已投入一種新的巫毒教:他們相信舉辦金融儀式,能讓死去的銀行繼續運作。

我用個假想的銀行「高譚集團」(Gotham group,Gotham為《蝙蝠俠》中的城市)來解釋。

帳面上,高譚擁有二兆美元資產和1.9兆負債,因此淨值為一千億美元。但其資產有相當部分,如四千億美元,是房貸抵押債券和其它有毒廢料。銀行若出售它們,所得不超過二千億美元。

因此高譚是仍在運作、實際上已破產的僵屍銀行,它的股票不全然一文不值,它仍擁有二百億美元市值,但那完全建立在會得到政府救援的希望上。

政府為什麼要救?因為它在金融體系內扮演重要角色。當初雷曼破產,金融市場為之戰慄,有數周時間全球經濟瀕臨崩潰。由於我們不願舊事重演,高譚必須維持運作。但怎樣才能辦到?政府可以奉送高譚數千億美元,使它再度具備償債能力。這對高譚的股東當然是份大禮,也鼓勵銀行繼續從事脫軌的冒險。高譚股價現在能得到支撐,正是因為政府可能贈送這份大禮。

較好的辦法是,政府仿效80年代末對付僵屍儲貸機構的做法:沒收死掉的銀行,將股東掃地出門,然後將其不良資產移交給清債信託公司(RTC),替銀行償還足夠債務,恢復其償債能力,然後將整頓好的銀行賣給新老闆。

但現在有流言宣稱,決策者不願採行上述二法,而傾向妥協方式:將有毒廢料從私營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轉移到類似清債信託公司的公營「壞銀行」,或叫「統合銀行」(aggregator bank),卻不先把私營銀行沒收。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董事長貝爾女士最近對此作法描述道:「統合銀行將以『合理的價格』收購那些資產。」但「合理的價格」是什麼?

高譚集團之所以破產,是因帳面上四千億美元有毒廢料事實上只值二千億美元。政府想藉購買有毒廢料使高譚得以恢復償債能力,唯一辦法是用比私人買家高得多的價錢收購。

或許私人買家不願以確實的價格購買有毒廢料。貝爾女士說:「這類資產有些我們尚未真正取得任何合理價格。」但政府應否宣稱它比市場更了解那些資產的價格?還有,付了「合理價格」,就能使高譚恢復償債能力?

我懷疑決策者可能在不知情下,助長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這項政策看似在清理儲貸機構,名義上以「合理價格」收購有毒資產,實際上是用納稅人的錢送大禮給銀行股東。

為什麼如此拐彎抹角?答案似乎是華府仍畏懼「國有化」這個名詞。其實高譚及其姐妹機構已歸國家照料,全靠納稅人支撐,但沒人願承認並執行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即政府暫時直接接管。新巫毒教也因而受到歡迎,該教宣稱,精心安排的金融儀式能讓銀行起死回生。

很不幸,退回迷信的代價可能非常高昂。我希望我的見解錯誤,但恐怕納稅人又要吃大虧了,而我們得到的是又一個行不通的金融救援計畫。

------

(4)
帶美走出經濟泥淖 歐巴馬要加把勁
王嘉源 摘譯
2009年1月24日

像所有關注財經新聞的人,我處於高度經濟焦慮的狀態。像所有懷有善意的人,我原先期盼歐巴馬總統廿日的就職演說會帶給我們一些寬慰。可是結果卻非如此。我聽過演說後,反而對新政府的經濟政策方向更沒有信心。

當然,就職演說的內容並無任何大錯,雖然對那些仍盼望歐巴馬推動全民健保的人而言,歐巴馬只談到健保的成本龐大,未免令人失望。我也希望這篇演講稿的捉刀者能想出更激勵人心的話,而不只是呼籲「重塑負責任的文化」。

不過,我對這席就職演說真正挑剔的地方在於,談到經濟問題,它只是老生常談。面對一場前所未見的經濟危機,歐巴馬做了華府政治人物都會做的事:他以抽象措詞大談須做困難抉擇,對特殊利益團體說不。

然而,這麼說並不夠,甚至有不對之處。

歐巴馬在演說中把當前經濟危機部分歸咎於「我們的集體失敗,未能做困難抉擇,讓國家準備好迎接新時代」,但我根本不了解他的意思。歸根結底,這場危機是金融業如脫韁野馬般失控造成,才不是因 美國人「集體」拒絕做困難抉擇所導致;美國大眾本來根本不曉得出了什麼事,而那些曉得出了事的人卻還多半認為,解除金融管制是很棒的主意。

再看看歐巴馬另一段話:「和危機爆發前相比,我們勞工的生產力並沒有變低,我們頭腦的創意並沒有減少,對我們財貨和勞務的需求 並未比上周、上月或去年降低。我們的能力絲毫未減。不過,我們因循苟且,保護狹隘的利益,拖延不討喜的決定,這個時代無疑已成為過去。」

這段話的前半部,肯定是改寫自凱因斯當年談論全球經濟大蕭條的文字。鑑於過去數十年來人們提到大政府時,總是不假思索地加以批判,如今能夠聽到一名新總統借用凱因斯的話,頗為令人寬慰。不過,歐巴馬在借用凱因斯的話時,卻有重點漏失了。

歐巴馬與凱因斯均斷言,我們未能善用自己的經濟能力,然而凱因斯也談到「我們陷自己於大泥淖中,試圖操縱一部精密的機器,卻不懂得其運作方式,因而犯下大錯。」凱因斯的洞見力即在於,我們必須設法走出「泥淖」,但歐巴馬在演講中卻代之以那種「我們全難辭其咎,讓我們嚴以待己」的陳腔濫調。

請記得,當年胡佛總統並不怕做不討喜的決定:他面對經濟大蕭條時,敢於削減支出和增稅。可惜的是,這麼做只是讓問題變本加厲。

歐巴馬是前總統布希口中的「決策者」(the decider),他很快便必須做出一些重大決定。尤其是,他必須決定拯救金融體系的行動要有多大膽,而現在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由於金融體系的前景急遽惡化,為了解決危機,新政府勢必要把若干大銀行暫時收歸國有。

那麼,歐巴馬準備好了嗎?或者他在就職演說中的老生常談乃顯示,他要等到全民都具有共識後才出手?若是如此,他的政府將會發現自己趕不上大趨勢,從而陷國家於險境。

這並非我們樂見的情況。隨著時間一周一周過去,這場經濟危機只會變得益加嚴重,更難解決。如果我們不趕快採行大動作,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陷於泥淖中好長一段時間。

------

(5)
銀行搞砸了 政府還送大禮?
楊明暐 摘譯
2009年2月3日

問:假如您把別人大筆金錢弄丟了,會怎樣?答:您會得到聯邦政府一份大禮,但在錢到手之前,總統會用很難聽的話數落您。

我這樣講不公平嗎?但願如此,不過這種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請搞清楚,我說的不是歐巴馬政府用聯邦支出提升就業和生產的計畫,我指的是金融體系救援計畫,它們堪稱「檸檬社會主義」(lemon socialism)的經典運用:事情出差錯,納稅人買單;事情若順利,股東和主管獲利。

我讀了歐巴馬政府高層官員近來有關金融政策的評述後,覺得彷彿身處2005年,葛林史班依舊是大師,銀行家也仍是資本主義英雄。

財政部長蓋特納說:「我們的金融體系由私人股東經營,由私人機構負責管理,我們願竭盡所能保護這個體系。」而他正準備拿納稅人的錢填補金融體系的巨大損失。

與此同時,《華盛頓郵報》報導,蓋特納和歐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桑默斯「認為政府無法做好銀行管理工作」,可想而知,他們是指相對於那些短短數年內造成逾一兆美元損失的私營銀行天才。即便政府投入所有資金,這種認定私營就是好的偏見,似乎正在扭曲政府對金融危機的反應。

現在,有必要採取行動支撐金融體系。雷曼兄弟破產造成的混亂顯示,讓大金融機構垮掉會嚴重傷害經濟,而許多大銀行正瀕臨倒閉。

銀行此時需要更多資金。在正常時期,銀行藉出售股票籌募資金, 投資人則成了銀行股東。您或許以為,銀行現在無法向投資人籌集到足夠資金,政府應像投資人般提供資金以取得部分所有權。

但銀行股票現在值不了多少錢,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加起來市值只有520億美元,政府若對銀行挹注足夠的納稅人稅款,使其得以健全運作,會使銀行變成公營企業。

對這種可能性,我的回應是:那又怎樣?假如救銀行是由納稅人買單,他們為何不能在找到私人買家以前擁有銀行所有權?不過歐巴馬政府顯然力圖避免這樣的結果出現。

若新聞報導正確,救銀行計畫包括兩個要項:政府購買銀行部分不良資產,並為銀行其它資產提供擔保。對銀行股東來說,擔保是份大禮,但不良資產這部分不是如果政府依適當價錢予以購買的話。不過《金融時報》報導,政府可能按「評價模式」(valuation models)而非市價收購不良資產,說明政府在這部分也將送出大禮。

政府為股東提供巨額補助後,納稅人得到的回饋是:什麼也沒有。

政府會不會至少對銀行主管報酬設限,以避免發生更多令公眾憤怒的盜竊行為?歐巴馬最近在每周例行演講中痛斥華爾街的分紅作法,但《華盛頓郵報》報導,政府可能不會對接受政府援助的大多數企業 祭出嚴格的主管報酬限制,因為「苛刻的限制會令一些公司不敢求救」。這說明歐巴馬的強硬談話不過是在作秀。

同時,華爾街的放肆貪婪文化似乎未因危機而有所收歛。「我是銀行家,我創造了三千萬美元收入。我應該分一杯羹。」一名銀行家這樣告訴《紐約時報》。那麼虧了三百億美元呢?山姆大叔來救命吧!

公平固然重要,更要緊的是,救經濟花費巨大,八千億美元可能只是頭期款,救援金融體系還需數千億美元。我們無法浪費金錢供銀行及其主管發橫財,目的只是為了保有私人經營的假象。

------

(6)
共和黨人正把美國推向經濟深淵
尹德瀚 摘譯
2009年2月7日

在尋求經濟復甦的路上,有件讓人笑不出來的事情發生。過去兩周,一場應該是對如何挽救經濟的嚴肅辯論,又演變成陳腐的政治戲碼,共和黨人口沫橫飛,大談政府支出浪費及減稅造奇蹟的老調。

此情景彷彿過去八年令人扼腕的經濟弊政從未發生。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民主黨人居然還站在守方。即便大規模振興經濟方案最後在參議院通過,但原始方案的重要部分 ─ 特別是對州和地方政府的補助 ─ 有可能遭閹割。

不知為何,華府對經濟可能墜入無底深淵的現實已完全搞不清狀況,一旦如此,要爬出來可是難上加難。

要對當下困境加以誇張已經很難。這波危機始自房市,但布希時代的房市泡沫內爆造成的經濟骨牌連倒效應不但橫掃美國,更席捲全球。房市崩潰加上股市一瀉千里,使消費者財富縮水大半,也粉碎其樂觀心理,使他們減少開支,大幅增加儲蓄,這長期是好事,對當下經濟卻是大打擊。房地產開發商縮減投資,企業取消擴大產能計畫。出口是過去兩年美國經濟的少數強項之一,金融危機波及美國貿易夥伴後,出口直線下滑。

在這同時,我們對抗不景氣的主防線也潰不成軍。聯邦準備理事會通常可以靠降息支撐經濟,這回利率降到等於零,經濟還是一路走下坡。

難怪經濟預測大多警告說,如果政府不行動,將陷入又深又長的衰退。有些分析師預測失業率將達二位數,國會預算局較樂觀,但最近也警告,財政政策如果不改,國家總生產與產能的落差將出現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情況。最糟的是經濟有可能和30年代一樣,長期卡在通貨緊縮的陷阱。

目前我們與真正通縮之間的距離,已經是大蕭條以來的最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間企業自30年代以來首度普遍減薪,如果經濟繼續走弱,情況會更惡化。

美國大經濟學者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在近八十年前就指出,通縮一旦開始,往往可自行延續。當美元收入面臨經濟凋敝而崩跌時,債務變得難以負荷,預期未來價格滑落也會妨礙資本支出。這些通縮的影響進一步拖垮經濟,導致更多的通縮,有如惡性循環。

通縮陷阱可能持續長時間。日本在90年代經歷過通縮與停滯的「失落的十年」,最後能逃脫陷阱,全靠全球榮景帶動出口。現在全球同步衰退,誰能拯救美國脫離類似的陷阱?

如果歐巴馬的振興經濟方案立法通過,能否確保美國不會有「失落的十年」?不一定。包括我在內的若干經濟學者認為,該案規模太小,應充分擴大,但肯定可增加美國經濟走出困境的機率,而共和黨的做法卻是要把此案搞得更小、更沒效力,在規模上與布希式的減稅方案差不多,因此絕對是敗事有餘。

那歐巴馬該怎麼辦?我和不少人都覺得,他一開始就鑄下大錯,他試圖超越黨派,結果只是助長聽命於保守派電台主持人林保(Rush Limbaugh)的政客勢力。

歐巴馬現在應該反守為攻。對拿著不可信的經濟哲學當令箭而試圖阻礙其方案的政客,他一定要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們是拿國家前途在冒險。美國經濟正面臨萬丈深淵,而共和黨多數人卻企圖把它推下懸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