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

何時應該結束金融危機驅動方案

—— 西方學界對當前經濟如何走出衰退的分析
段俊
深圳特區報網絡版
2009年06月29日

新科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稱現在是「凱恩斯時刻」。金融危機爆發後,奧巴馬政府等西方各國政府基本上都採用了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一時間「人人都打凱恩斯牌」。

凱恩斯認為,經濟衰退的根源是總需求不足。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下降,銷量下滑,企業減產,工人失業。就業減少,收入下降,又進一步抑制需求,形成惡性循環。這時候,市場自身無法糾錯,必須靠政府干預,通過增加公共開支,帶動私人投資和消費,增加總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正是基於這個理論,西方各國政府大力出手干預經濟,施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像美國奧巴馬政府,推出了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同時還推行了金融行業救助計劃以及房市拯救計劃。除了投資於橋樑、公路、醫院等基礎建設以及科研教育等方面,增加失業救濟金和醫療保險等項目的支出,還出手救助通用汽車等大企業、大銀行。

美聯儲則不斷降低利率,把聯邦基準利率保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同時,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公開市場操作,向市場投放大量貨幣。據統計,美聯儲迄今為止已向市場注入超過2萬億美元的流動性。

復甦尚未定論 通脹陰雲已現
近幾個月來,數據面凸顯全球經濟狀況改善,世界經濟是否回暖,美國經濟是否出現「春芽」,開始為人所關注。但令人擔心的事也越來越多。

國際市場上,伴隨著美元的貶值,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國際原油價格5月漲幅甚至達到29.7%,創下1999年3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近來一直穩定在每桶70美元以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反映了人們的通脹預期,有可能引發成本推動型的通脹。

另外一些關鍵指標近期的變化也引人注目,像短期和長期的美國國債價格開始下跌,收益率逐步上升。而一般來說,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走勢,反映了市場對美聯儲目標利率走勢的預期;而長期國債收益率,通常被視為長期利率的基準,反映了市場對未來通脹的預期。

通縮威脅還沒有過去,通脹的陰雲又開始出現。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行長霍利格就表示,雖然對美國經濟好轉抱有信心,但不確定美國經濟何時復甦。如果美聯儲任由流動性留在金融體系中而不作為,通脹很可能會在未來三四年中出現。

如何為我們的兒孫們保護資產
經濟難以復甦,通脹威脅卻不斷增大,這不能不讓人擔心滯脹的發生。

4月30日,在紐約一次公開研討會上,克魯格曼和哈佛大學歷史學家弗格森,就財政刺激政策展開了辯論。弗格森認為,凱恩斯主義刺激政策,沒有刺激效果,公共支出反而會「擠出」私人支出,並造成巨額財政赤字,加上大量發行新債,會推高長期利率,這與美聯儲想保持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正好衝突。而克魯格曼則認為,全球範圍的儲蓄過剩,使利率不存在上行壓力。

5月30日,弗格森撰文《給執著於凱恩斯的經濟學家上歷史課》。他首先指出,長期利率上升的事實,已驗證了自己的觀點。事實證明,全球化進程並未像上世紀30年代那樣土崩瓦解,當前危機並不像克魯格曼所說,是「上世紀30年代的翻版」,而更接近1973年至1975年間的情況。

現在,美國躲過第二次大蕭條,固然有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實行了接近於零的短期利率以及定量寬鬆的政策。但美國未來的赤字規模將相當龐大。即使樂觀預期,2017年,聯邦債務淨額也將超過GDP的100%。為了給龐大財政赤字融資,美聯儲大量購入美國國債,這近乎於印鈔票。上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曾嘗試這種政策,最終引發通脹。

有類似觀點的人還不少。以發明「拉弗曲線」著稱於世的阿瑟·拉弗就警告說,美聯儲的政策將導致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他建議,盡可能地提升銀行法定準備金比率,雖然這會帶來短期陣痛,但如果不這麼做,兩位數通脹將會帶來毀滅性的長期後果。現在,必須考慮的是,如何為我們的兒孫們保護資產。

凱恩斯主義者眼中的歷史
克魯格曼毫不讓步。他在博客上回應,凱恩斯早已證明,「擠出效應」只有在充分就業狀態下才會發生,如果存在閒置資源,財政赤字就不會推高利率。目前,長期利率的大幅上漲,是樂觀情緒導致,而不是因為對赤字的擔憂。他甚至認為,散佈通脹恐慌,部分和政治陰謀相關,是對奧巴馬政府的政治恐嚇。

克魯格曼認為,應將經濟刺激計劃進行到底。他警告說,大蕭條和日本的歷史教訓都說明,在危機中過早的回歸常軌,可能是致命的。1936年至1937年,經濟增長迅速,羅斯福總統嘗試平衡預算,結果,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1996年,日本經濟局部復甦,政府開始提高稅率、削減開支,結果,扼殺了經濟復甦。

他認為,通脹恐慌沒有必要。當經濟深陷流動性陷阱時,不斷增長的基礎貨幣,並不會引發通脹。歷史上,1929年至1939年,美國的基礎貨幣翻了一番,而物價下跌了19%。1997年至2003年,日本的基礎貨幣增長了85%,但卻一直通縮。

也有不少學者同意克魯格曼的觀點。他們認為在實體經濟方面,較高的產能閒置率,使得需求拉動型通脹的可能性較小;失業率居高不下,則使成本推動型通脹難以形成。他們認為,債券收益率上揚,是恐慌之後心態恢復正常的理想表現,說明通縮的擔憂終於可以消解。但經濟趨勢是否反轉,還有待時間考驗,撤回刺激計劃還為時太早。

如果凱恩斯還活著,他會怎樣
6月12日,英國華威大學榮譽教授斯基德爾斯基,為了支持克魯格曼,撰寫了名為《假如凱恩斯還活著》的文章,為凱恩斯主義辯護。

斯基德爾斯基積30年功力撰寫了著名的《凱恩斯傳》。這本厚厚的傳記,使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家之一」,享譽國際學術界,並被英國女王封為勳爵。他的新書《凱恩斯:大師歸來》將於9月份出版。由他來代言凱恩斯,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斯基德爾斯基的辯護策略是,把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區別開來。自然科學的論戰,常以科學戰勝愚昧結束。但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論戰則往往毫無結果。論戰不斷重複,各種觀點輪番流行,各領風騷數十年,頗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感。大蕭條後,「凱恩斯革命」掀翻了古典經濟學,上世紀60年代起,弗裡德曼等芝加哥學派又掀起「新古典革命」,把凱恩斯主義拉下馬,恢復了古典理論的地位。

當下這場論戰,是「新古典經濟學家與新凱恩斯主義者」之間的論爭,但幾乎也是1929-1930年凱恩斯與英國財政部爭論的重演。「新古典經濟學家」相信自由市場,反對政府干預。「新凱恩斯主義者」基本贊同凱恩斯,支持政府適度干預。曼昆、克魯格曼和斯蒂格利茨等人,都可以籠統地歸於這一類。

那麼凱恩斯會如何看現在的論爭呢?斯基德爾斯基著重指出,凱恩斯從不把經濟學當作自然科學,而是堅持在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經濟學模型。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就包羅了種種適用於不同條件的模型。所以,與其說凱恩斯革命是「優秀的科學戰勝了愚昧的科學」,不如說是「良好的判斷戰勝了糟糕的判斷」。凱恩斯的主張是,不管市場怎麼變,重要的是隨時對錯誤的判斷和行為保持警惕。

如何選擇合適的退出策略
凱恩斯本人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長期來看,人都是會死的」,這是他「相機抉擇」理論最好的寫照。凱恩斯似乎只注重政策的短期效果,所以「新凱恩斯主義者」都在這一點上作了彌補。

像曼昆、斯蒂格利茨等人,就都強調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必須是短期性的、有針對性的、有限的,必須對刺激政策的長期副作用保持警惕,要防止凱恩斯被濫用,不要讓子孫背上龐大的財政赤字。曼昆甚至幽默地提醒,凱恩斯本人並無子女。

這種觀點,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呼應。在6月13日結束的G8財長會議上,「合適的退出策略」成為熱議的焦點。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在6月17日的一次講話中也提到,「現在可以研究一下如何退出財政刺激計劃了」。

6月18日,在韓國首爾舉行的WEF東亞峰會上,在實施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之後,如何尋找退出策略,也成為東亞各國經濟要員與金融機構高管關注的話題。

6月25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半年度經濟展望報告中,上調了經濟預測。OECD秘書長安吉爾·葛利亞表示,現在的關鍵問題是,為了阻止未來經濟中的新風險,應考慮退出策略。

美聯儲主席伯克南近日也表示美聯儲需要準備結束危機驅動方案。在6月4日美國國會的證詞中,他表示有信心可以終止貨幣刺激計劃,並避免引發通脹。

不過,6月24日,美聯儲最近一次的議息會議,宣佈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到0.25%目標區間不變,表示會維持這種低利率水平,同時維持原有的債券購買計劃。

這表明,美國政府仍然認為短期內通脹將維持較低水平,凱恩斯主義的政策還將繼續維持下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