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

馬克思會為金融海嘯開什麼藥方?

黃曉南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年4月27日

假使馬克思仍然在生,他會怎樣拯救當前的經濟危機?


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記者 黃曉南編譯報道)金融海嘯令資本主義學說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也讓西方社會重新捲起 「馬克思熱潮」。五/六月號的美國《外交》(Foreign Policy)期刊發表專文說,馬克思大作《資本論》近日在全球熱銷(德國一家書店的銷量由2007年的一百本增至去年的數千本),反映了這次危機之廣泛和慘烈,及導致許多資本主義信徒出現了意識形態的迷失。

這篇題為《完全摩登馬克思》(Thoroughly Modern Marx)的文章說,為什麼人們要為馬克思招魂?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在150年前就準確預言了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capitalist globalization)的出現及其後果--即今次金融海嘯的發生;更甚的是,他還為此預留了解救的「藥方」,值得我們今天作為參考。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開宗明義指出:「資產階級如果不使生產工具經常發生變革,從而不使生產關係--亦即全部社會關係--經常發生變革,就不能生存下去。‥‥資產階級既然搾取全世界的市場,這就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這段話簡直是金融市場現況的鏡映:當今資產階級的領跑者--華爾街的高層--為了創造利潤而不斷對金融工具進行「創新」,再把這些工具所製造的產品傾銷到世界各地,埋下了孕育金融危機的種子。

馬克思如果今天仍然在生,他會毫不猶豫地指出,證券和衍生產品等金融工具儘管有助於近數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但同時亦直接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泡沫,當中最重大和危險的就是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正因這個泡沫對於美國消費者需求及全球股市的持續高企至關重要,所以當它一旦最終爆破的時候,所產生的後果會是如此的慘烈。馬克思會以此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到最後,會像一個魔法師,無力再控制自己召喚出來的魔鬼」的完美例子。

更重要的是,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無可避免會導致社會的疏離,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剩下赤裸裸的個人利益和金錢交易,這現象的一個後果即如各企業今天碰到經濟不景,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員和減薪,令社會湧現大批失業和無家可歸者。同時,這種疏離亦會使社會中各成員不能團結一致去建立取資本主義而代之的另一種制度。

因此,馬克思為今天的危機開出的第一個「藥方」,將會是解決這種全面的社會疏離和無力的情況。在150年前,他認為當時如雨後春筍浮現的工會和工人政黨是踏出了正確的一步。在今天,他會鼓勵人們成立新的利益公同體、協會和組織,用以抵抗資本主義的現狀,並開始抉擇如何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馬克思開出的第二個「藥方」,將會是號召金融市場的公有化,並「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裡」(《共產黨宣言》)。弔詭的是,這一倡議在今天也的確找到鼓吹者,但這人卻是英國金融業的建制中人,同時也是倫敦經濟學院教授的威廉.比特(Willem Buiter),肯定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今次金融危機所曝露的關於資本主義的荒謬性,甚至已超越了金融的領域。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解決氣候問題,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的拍賣機制,讓這配額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但這種交易制度卻須依賴於現成的、充斥衍生工具的金融市場,這就讓人為的操縱和波幅大起大落變成無可避免。因此,馬克思的第三道「藥方」,將會是提倡打破「以資本主義市場解決一切問題」的邏輯,轉而利用國家集權的機構解決諸如氣候變化等問題。

最後,在第四道「藥方」中,馬克思會呼籲世界各經濟體,為了應付目前的金融危機,應以團結一致的行動取代勾心鬥角。但與此同時,新的變革卻必需由各國的內部做起,包括勞動階級需先解決與其國內的資產階級之間的關係,為達致這目的,經濟、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需作出相應改革。而正因各國國情有所不同,變革的措施也必需因應其各自的實際條件。但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馬克思都會強調,變革的雄心壯志是不可或缺的。

上述「藥方」成為現實的機會有多大?就算在金融危機水深火熱、世人迷失焦慮的今天,這個問題也是難以預料的。如果馬克思今天仍然在生,他也不會斷言,當前的危機將何時得以解決,及將以怎樣的方式解決。與執著於幼稚烏托邦情結的浪漫改革家相比,馬克思從來都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者,他或許仍會視當前的危機為資本主義漫長自我演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個階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