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庫普曼、王直、魏尚進2008年3月
羅伯特‧庫普曼(Robert Koopma)和王直(Zhi Wang)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Shang-Jin Wei)則是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經濟學和國際事務教授。本文英文題為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發表于「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www.CEPR.org)網站www.voxeu.org;中文譯文來源:《譯言》 (www.yeeyan.com)。
譯者註:
許多同學說看不懂,我想部分是由於翻譯得不夠好,部分是由於內容有些偏。我試著解釋一下內容先。
1. 假想一個國家,出口為 1500億美元,進口為1000億美元。出口產品和進口產品的關係可以有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100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完全在國內銷售並消費掉,而 150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完全在國內從零開始生產,沒有用到任何進口的內容。另一個極端是這1000億美元的進口完全不在國內銷售,而是經過加工後作為 1500億美元的出口的一部分全部輸出。
2.當分析該國的經濟結構、該國貿易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各種因素對該國貿易的影響的時候,以上不同的貿易結構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3. 例如,假設1500億美元的出口都屬於高科技產品。那麼,前一種情況意味著該國有很強的科技實力,後一種情況就遠遠不如了。使用術語「本國生產成分比例」(share of domestic content),前者為100%,後者為33%。
4. 實際的貿易結構如何很難確定,本文對「本國生產成分比例」給出了估計的方法,並利用估計結果進行了一些政策分析。
許多政策評估,例如匯率變動對貿易平衡的影響,非常依賴於一國出口中 本國生產成分的比例。對於象中國、墨西哥、越南這樣加工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現行的(計算本國生產成分比例的)方法或許是有問題的。本欄目介紹一種新的 本國生產成分比例的計算方法,並對中國給出一些引人注目的估計。(按此估計)中國出口的本國生產比例大約為50%,遠低於大多數國家:這意味著匯率升值對 中國貿易順差的影響會遠小於其他國家。
中國是一個融入了全球生產鏈條的經濟的典範。它進口原材料、設備和其他中間產品,然後將產出的37%出口到全球市場(2006年數字)。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相比之下,美國為8%,印度為13%。中國是許多跨國公司外包生產的頂級提供者,有「世界工廠」的美譽。
用於出口生產的進口輸入會降低本國生廠商所產生的增加價值比例。以 iPod 為例,中國為蘋果公司組裝 iPod,然後出口到美國和其他國家。在貿易統計中,2006年一個30GB視頻 iPod 的中國出口價值是150美元。而根據Linden, Kraemer, and Dedrick (2007)的估算,這其中由中國生產商所貢獻的增加價值僅為4美元。
我們為什麼關心這個?評估出口中的本國成分比例對許多政策問題都很重要。例如,匯率升值對一國的出口有何影響?答案是這非常依賴於該國出口中的本國成分比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那麼出口中的本國成分比例越低,給定的匯率升值對貿易額的影響就越小。
看第二個例子,與中國的貿易對歐洲的收入不平等有何影響?答案是這要看中國僅僅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低素質勞力的產品呢,還是層次更高的產品。Dani Rodrik注意到與中國的出口產品相關聯的人均收入遠高於中國的實際收入。他認為這是一個證據,表明中國出口中的技能成分似乎遠高於中國表現出來的素質程度。Peter Schott 則記錄了中國出口結構與高收入國家出口結構相似性的明顯的快速增長,認為這是中國出口產品層次增長的證據。然而,如果中國出口的本國成分比較低,特別在那些在美國認為是高層次或高技能的領域,那麼從中國的進口就仍然會對美國的低技能工人的工資產生較大的向下的壓力。(正如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所指出的 ).
現有的公式Hummels, Ishii, 和 Yi (2001) 提出了一個國家貿易的垂直專門化的概念,該概念的定義是「出口產品中進口的輸入成分,或者等價地,出口產品中包含的國外部分的增加價值」。他們也提出了一個公式,根據一個國家的輸入、輸出表計算該國的垂直專門化比例。然而,他們的公式基於一個假設,即當把進口的輸入用於生產出口產品和國內銷售的產品時,其強度是一樣的。
對中國而言,由於廣泛存在的加工出口, 這一假設不成立。加工出口的特徵在於進口的目的就是為了出口,而且存在關稅優惠:很多公司從國外進口產品部件和中間材料,地方和中央政府為進口豁免關稅並提供其他稅務優惠,經過加工或組裝,將完成的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對於加工出口的政策優惠,常常導致在加工出口和其他生產商對進口中間輸入品的使用上的顯著差別。至少從1996年以來,加工出口已佔中國每年出口的50%以上,因此,Hummels, Ishii, 和 Yi的公式會導致在中國的出口中顯著低估了外國增加值的比重。
一個新公式為計算在加工出口廣 泛存在的情況下一國出口中的外國和本國增加價值的比例,我們提出一個一般化的公式,使得Hummels, Ishii, 和 Yi的公式成為我們公式的特例(Koopman, Wang, and Wei 2008)。為了解決進口中間輸入品在加工出口和其他生產中的強度可能不同的問題,我們擴展標準的輸入輸出(I/O)表,將其分為 加工出口 和 國內銷售與正常出口 兩部分。不過,一般來說,一些所需要的輸入輸出份量無法從傳統的 I/O 表中得到,我們的公式無法直接使用。確切地說,我們使用I/O表中的信息確定部門級別的進口/出口總值,再利用貿易統計信息確定各個部門中的加工和正常出 口的相對比例。
中國的增加價值我們將我們的方法應用到中國的1997年、2002年和2006年的數據上,發現中國製造的出口產品中的外國增加價值部分佔大約50%,差不多是採用Hummels, Ishii, and Yi (HIY) 公式得到的計算結果的兩倍。參見表1。
表 1 全部出口中的国内和外国增加价值份额 (%)
| HIY 方法 | KWW 方法 |
| 1997 | 2002 | 2006* | 1997 | 2002 | 2006* |
全部商品 |
|
|
|
|
|
|
全部外国增加价值 | 17.6 | 25.1 | 26.3 | 47.7 | 46.1 | 49.3 |
直接外国增加价值 | 8.9 | 14.7 | 15.7 | 46.1 | 42.4 | 45.7 |
全部国内增加价值 | 82.4 | 74.9 | 73.7 | 52.3 | 53.9 | 50.7 |
直接国内增加价值 | 29.4 | 26.0 | 25.3 | 23.7 | 20.1 | 19.2 |
制造业产品部分 |
|
|
|
|
|
|
全部外国增加价值 | 19.0 | 26.4 | 27.1 | 52.4 | 48.7 | 50.6 |
直接外国增加价值 | 9.7 | 15.6 | 16.3 | 50.9 | 45.0 | 47.0 |
全部国内增加价值 | 81.1 | 73.6 | 72.9 | 47.6 | 51.3 | 49.4 |
直接国内增加价值 | 27.5 | 24.6 | 24.6 | 21.2 | 18.5 | 18.4 |
注: HIY方法是采 用Hummels, Ishii, and Yi (2001)得到的估計。 KWW方法是由我們提出,考慮了加工出口的特殊性所得到的估計。對2006年的估計只是初步的結果,該估計使用2006年的貿易統計數字,但採用的是 2002年 I/O 表,這是因為2002年的 I/O 表是到目前為止最新的。下一個基準表(2007)預計於2010年發佈。
根據我們的估計,外國增加價值在普通出口中 的份額(5-11%)遠低於在加工出口中的份額(74-82%)。在不同的部門和不同性質的公司之間也存在著有趣的差別。一般認為屬於高層次的部門,如計 算機、電信設備和電子產品,有著特別高的外國成分(大約80%)。此外,外資公司也傾向於比內資公司在出口產品中有更高的外國成分,參見表2。
表 2 按公司所有者属性的出口中的国内增加价值份额(%)
| 全部国内增加价值份额 | 直接国内增加价值份额 | 全部出口中的加工出口份额 | 全部中国出口中按公司所有者属性的比例 |
2002 |
|
|
|
|
外国独资 | 32.6 | 14.2 | 87.9 | 29.4 |
合资公司 | 44.1 | 16.4 | 71.0 | 22.6 |
国有公司 | 69.7 | 25.2 | 31.8 | 37.9 |
集体所有制公司 | 72.3 | 24.5 | 28.1 | 5.8 |
私有公司 | 83.7 | 28.3 | 8.7 | 4.3 |
全部公司 | 53.8 | 20.1 | 55.9 | 100.0 |
2006* |
|
|
|
|
外国独资 | 27.8 | 13.3 | 85.3 | 39.3 |
合资公司 | 44.8 | 17.5 | 63.1 | 18.6 |
国有公司 | 70.0 | 24.6 | 27.1 | 19.8 |
集体所有制公司 | 70.9 | 24.2 | 24.7 | 4.3 |
私有公司 | 82.0 | 27.4 | 10.3 | 18.0 |
全部公司 | 50.9 | 19.3 | 53.6 | 100.0 |
注: 对2006年的估计只是初步的结果,该估计使用2006年的贸易统计数字,但采用的是2002年 I/O 表,这是因为2002年的 I/O 表是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下一个基准表(2007)预计于2010年发布。
結論我們的最佳估計是中國出口中 國內成分的比例為大約50%,遠低於大多數國家。這意味著,一定的匯率升值下,其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影響要小於其他國家。在那些被認為是高層次產品的部門, 如電子設備和電信設備,國內成分比例尤其偏低。這意味著,與那些只看原始貿易數據的人所認為的不同,中國的出口對於高收入國家熟練工人所產生的競爭壓力沒 有那麼大。應用我們的方法去分析中東歐以及南亞國家的出口,或許能夠得到類似的重要發現。
參考文獻Hummels, D., J. Ishii and K. Yi. 2001.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75-96
Koopman, Robert, Zhi Wang, and Shang-Jin Wei (2008)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NBER Working Paper 14109
Linden, Greg, Kenneth L, Kraemer, and Jason Dedrick, 2007, 「What Captures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Paul Merage School of Business, UC Irvine, working paper.
譯者註:
我翻譯此文是因為覺得文章的結論邏輯清楚,並且結論有數據支持。另外,經濟學人上對此文的評論(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freeexchange/2008/08 /link_exchange_29.cfm)也讓人體會延伸思考的價值。本文的結論是,由於中國的出口中加工出口占很大比例,大進大出的結果是匯率升值 對出口的影響小。經濟學人上的評論進一步想像,高油價所產生的運輸成本,對大進大出的加工經濟會產生何種影響?